国庆节前,一场名为“盛世仰止宋元明清国宝书画”的特展在广州鹏瑞1号湾颂艺术中心举办。在这场国宝级的古代书画保藏特展中,共展出了《十面灵璧图》《璇玑图》《康熙南巡图(第六卷)》等在内的15件传世佳作,每件都可谓极品,让人大开眼界,拍案叫绝。
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,莫过于《十面灵璧图》的重磅现身。在1989年12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,《十面灵璧图》初次问世即创下121万美元的天价,这也是在苏富比拍卖建立以来我国书画成交纪录初次打破百万美元。
在2020年10月18日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,《十面灵璧图》更是以5.129亿元的天价改写了我国古代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成交纪录,由此也成为该年度全球最贵的我国艺术品。
《十面灵璧图》是明代画家吴彬为同时代书法家米万钟所藏灵璧石创造的我国画。画作高55.5厘米、长11.5米,引首一高26厘米、长1.125米,引首二高47.5厘米、长1.43米,题跋高55.5厘米、长11.32米。这幅历时四百余年的明代画作,展现的仅仅一块奇石的不同风貌,那它背面终究有何故事,又如何能创下天价呢?
米万钟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后人。他生于明代隆庆三年(1569年),进士身世,曾在四川铜梁、江苏六合等地为县令,后又出任过江西按察使、太仆寺少卿等。米万钟得前辈遗传,行草俱佳,又善山水花竹,其时与董其昌齐名,有“南董北米”之称。与米芾相同,米万钟也爱石成癖,并自号“友石居士”“文石居士”。
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,米万钟在任职六合县令时得到一方灵璧石,此石造型雄奇,面面可观,可谓万里挑一的精品。在全国欣赏石中,灵璧石一贯被推为榜首,并且赏识面数越多就越为宝贵。米万钟保藏的这块灵璧石尽管只要一尺八寸高,论规划标准只能算中等,但这块灵璧石的共同就在于,它的可观之处不仅是四面,而是十面皆有可观。
为此,米万钟将这块奇石供于案头,视为至宝。在《十面灵璧图》画成后,他还专门撰文记载称:“石至,出三十年所藏,莫不辟易退舍。其峥嵘嶻嶭,直将凌轹三山,吐吞十岳。令人乍阅之神惧,谛视之魂销,久习之毛欲伐而髓欲洗。若惊,若喜,若怵,若眤,若梦,若迷,又疑若醉而忽醒,寐而忽觉,不自知身世之安在也者。何奇之至此极乎?”
后来,米万钟约集同好来家赏石,一友为之题名曰“非非石”。此名既出,满座赞赏,以为恰当之至。在米万钟眼里,非非石里有锥戟钩剑、古雪冻泉、西施出浴、飞燕起舞;而在董其昌眼里,却看出了水之弯曲、金之锋锐、木之郁秀、土之崎岖。在其别人眼里,此石似牛似鹿、似蛇似虎,却又非牛非鹿、非蛇非虎;正是由于这种貌同实异、似非而是,才让这块灵璧石获得了极高的赞誉,并成为米万钟的石中之宝。
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,米万钟聘请画家吴彬为非非石绘图,以更好地描写其间峻美。作为爱石同路之人,吴彬见后为之“大诧”,“谓生平异观”。据米万钟记载,吴彬在之后一个多月里对此石重复欣赏揣摩,“昕夕讨论,神识俱融其间。然后取古纸貌之。初得前、后正面,未尽也;继写左、右对侧,未尽也;复圆转斜摹前、后、左、右侧,暨前底、后底,凡十态而技穷焉”。
吴彬,福建兴化(今莆田)人,他是明代晚期的闻名宫殿画家,时有“画仙”之誉。据其同乡谢肇淛在《五杂俎》中所说:“近来名家如云间董玄宰(其昌),金陵吴文中(彬),其得意之笔,前无古人。董好摹唐宋名笔,其意图处在方位、设色,自谓得昔人三昧;吴运思造奇,着笔奥妙,旁及人物、佛像,远即不敢望道子,近亦足力敌松雪,传之子孙,价当重连城矣。”这一点评可谓适当之高了。
作为晚明“变形主义画风”的代表人物之一,吴彬在绘画理念和技法上都较前人有很大的打破。在他的悉数著作中,《十面灵璧图》无疑具有极端严重位置。在此之前,从没有哪个画家对某个特定事物进行过如此多角度的描绘,而《十面灵璧图》其实便是一种“立体主义”,它以共同的三维视角,就像用摄像机盘绕拍照,将这一灵璧奇石的各个旁边面都体现得酣畅淋漓。
此外,画作还参以几许原理、乐律节奏、五行之说,这在以赏石为主题的传统绘画著作中都是十分罕见的。
《十面灵璧图卷》画成后,米万钟又请闻名书画家邢侗、黄汝亨为之题写引首,分别为“岩壑奇姿”“五岳片云”八个大字。黄汝亨还为之作跋:“今得吾友友石米子所寄奇石图,逸态妍姿,飞动尺幅,千奇万怪,纵横十面,灵吐殊常,妙出非想米子从千里索予题,因以五岳片云题而归之。米子解人也。”
在每图之前,米万钟都亲身题跋,对灵璧石进行多方解读。与此同时,他还不辞辛劳地遍邀名家老友,乃至致信千里之外,托请曾两任内阁首辅的教师叶向高、晚明文坛盟主李维祯、闻名书法家董其昌、闻名文学家兼名画家陈继儒、闻名画家邹迪光等题写后记。
在这些题跋中,叶向高写的最出色。他先是夸奖了米万钟的“好石”精力:“此石图绘如是,品题如是,真奇物矣。惜余在长安日,不及从仲诏一索观。然余于石理不甚知晓,即观之,不能鉴赏美妙如仲诏也。仲诏于此石真千秋至交。世称永存者无如金石,今得仲诏愈永存矣。”接着,他又将灵璧奇石与自己家园福庐山的嶙峋怪石进行了比照:“吾乡有福庐山,其石皆嵌空小巧,大者如屋,小者如象、如马、如狮子、如芝、如笏,奇形怪状,无所不有。然自拓荒以来,无物色之者仲诏改日倘以天缘来吾闽,当相与登福庐之巅,娱游纵观。”
《十面灵璧图》里的这些题跋,大致勾勒了米万钟与同时代晚明我们的交游场景。也正由于交融了灵璧奇石、名家作画、名人题跋等要素,米万钟促进的这幅《十面灵璧图》才得以成为旷世奇作。入清后,《十面灵璧图》一度秘藏百年,后在道光年间为满洲将领萨迎阿所藏,后者还为此画题写后记并叙述了保藏的通过。近代今后,该画卷一度丢失海外,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现身拍卖场。
海南自贸港一周大事记 第五届消博会闭幕 供需对接会意向签约金额约920亿元